暑假里,我?guī)W生到三山島參加科技夏令營活動。乘著快艇,學生們的喜悅心情溢于言表。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人從沒有離開過家長參加外出住宿活動。
一到島上,大家先拍集體照。同學們都把帽子摘下來放到一邊,可等拍照結(jié)束時好多同學都忘拿了。我再三提醒,他們才紛紛拿回了帽子。下午,驕陽似火,我們要去山中揀化石。學生們都帶好了帽子。然而還是有一名學生找不到帽子,帽子丟到哪里去了呢?他想不起來了。
同學們來到池塘邊撈魚時,有的學生把背包等東西放在草地上,離開時又忘記拿了。同行的氣象臺老師連連搖頭。
聯(lián)想到每年的春游或外出綜合實踐活動,學生的背包、照相機、帽子、水瓶等遺忘在目的地或汽車上的現(xiàn)象,屢見不鮮。雖說丟東西有時是難免的,但是,在老師的再三提醒下,還是有不少同學丟三落四,而且不以為然。甚至像中考這樣重大的考試,也還有幾個學生忘了拿準考證,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——團團轉(zhuǎn)。
學生為何總是“丟三落四”呢?
其一,家長“包辦代替”。
孩子們都是獨生子女,集家長們的千般寵愛于一身,自己的事情多是由家長包辦。如每天的整理書包,因為總是家長代勞,所以“我媽媽忘了把本子放在書包里了”成了學生名正言順的理由。言下之意,作業(yè)不帶不是我的責任,是我媽媽忘記了。
其二,東西“來之太易”。
孩子想要的東西,家長一般都會給他們購買。想要的東西來得太容易,也就養(yǎng)成隨手丟棄,不足為惜的壞習慣。例如剛買的書包,沒幾天就不喜歡了,家長又給買來新的。當然,丟了東西就更無所謂了。
其三,責任“不足掛齒”。
孩子的責任心不強。他們認為父母、老師為他們做事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,自己理所當然要受到照顧。就拿每天上學、放學的路上來說吧,有幾個學生是自己背書包的?還不都是家長背著書包跟在孩子后面。連自己應盡的責任都要別人來承擔,他還怎么會想到保管好自己的東西呢?
那么,該如何糾正孩子們“丟三落四”的不良習慣呢?
第一,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培養(yǎng)孩子自己的東西要整理好,自己的東西要加以愛護的好習慣。國內(nèi)外幼兒教育的培養(yǎng)內(nèi)容中,對學齡前的孩子就提到了,要讓孩子玩好玩具后自己收拾、整理,家長輕易不代替。也就是說,從孩子小時候起,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不要去“越俎代庖”,失敗了可以讓他重新再來。時間長了,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。
第二,不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。
愛孩子并不意味著要滿足他的任何要求。孩子要求你買的東西,如果沒必要買就不買,讓孩子感受到,并不是任何東西只要想要就能“輕而易舉”地得到,有時需要“等待”,有時則必須“放棄”。如有學生想買鉛筆盒,家長就要求他作為家庭成員必須承擔起力所能及的義務:每天倒垃圾和拿報紙、拿牛奶等。鉛筆盒實屬來之不易,孩子還能不珍惜嗎?
第三,培養(yǎng)孩子的責任意識。
孩子丟三落四是缺乏責任心的一種具體表現(xiàn)。所以,在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培養(yǎng)孩子的責任心。要讓孩子明白,在家庭里,在集體中,只有承擔一定的責任才能享受到相應的權利。我們的教師和家長往往因害怕孩子的學習成績落后,而終日忙著灌輸知識。但如果孩子連自己的東西都管不好,很難想象在今后的工作中,他會做出成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