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強老師的公開課
1.認識三角形,了解三角形的意義,認識三角形的邊、內角、頂點,能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.毛
2.經歷度量三角形邊長的實踐活動中,理解三角形三邊不等的關系.
3.懂得判斷三條線段可否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方法,并能運用它解決有關的問題.
4.幫助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客觀實際,用客觀實際的觀念,激發(fā)學生學習的興趣.
教學重點、教學難點
重點:
1.對三角形有關概念的了解,能用符號語言表示三條形.
2.能從圖中識別三角形.
3.通過度量三角形的邊長的實踐活動,從中理解三角形三邊間的不等關系.
難點:
1.在具體的圖形中不重復,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.
2.用三角形三邊不等關系判定三條線段可否組成三角形.
教學過程
1. 創(chuàng)設情境 引入新知
投影顯示一些生活中的關于三角形的圖片,通過觀察圖片,讓學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,體驗到數(shù)學來源于生活。
師:從圖片中,我們看到生活中經常采用三角形的結構,這是為什么呢?
從本節(jié)課起,我們將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有關問題(揭示課題)
2.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
(1)三角形的定義
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畫一個三角形:
區(qū)別三條線段是否存在首尾順序相接所組成的圖
描述三角形的特點:
板書:“不在一直線上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”.
教師提問:上述對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認為有幾個部分要引起重視.
學生回答:
a.不在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. b.首尾順次相接.
(2)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及表示方法
請學生閱讀教科書第67頁
(1)會用幾何符號表示一個三角形:
(2)知道三角形的頂點、角、邊等概念,并會用幾何符號表示;
(3)會把三角形按邊進行分類,知道每類三角形的特征;
(4)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、底邊、頂角、底角等概念
(3)三角形的邊
(1)探索活動:任意畫一個三角形,量出它的三邊長度,
并填空a=______;b=_______;c=______
計算并比較:a+b____c; b+c____a; c+a____b
提出問題:通過以上的計算你認為三角形的三邊存在怎樣的關系?
(2)理論論證:
畫出一個△ABC,假設有一只小蟲要從B點出發(fā),沿三角形的邊爬到C,它有幾種路線可以選擇?各條路線的長一樣嗎?
同學們在畫圖計算的過程中,展示議論,并指定回答以上問題:
小蟲從B出發(fā)沿三角形的邊爬到C有如下幾條路線.
a.從B→C b.從B→A→C
經過測量可以說BA+AC>BC,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它
(3)得出結論:
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;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.
3.鞏固練習 強化新知
1練一練
下列長度的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?為什么?
(1) 3,4,8 ( )
(2) 2,5,6 ( )
(3) 5,6,10 ( )
(4) 3,5,8 ( )
2.他一步能走3米,你相信嗎?
3.學以致用
4.師生活動 總結新知
今天我們學了哪些內容?
你有什么收獲?
這節(jié)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?
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?
教案下載:三角形的邊角關系 公開課.ppt